由隻字不識到兩年後可去街市買餸 尼泊爾裔女童「友趣學中文」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5/20 07:00

分享:

分享:

「賽馬會友趣學中文」參與學校富瑤幼稚園,(左起)「多元文化教學助理」Aminah、K2學生Ruby及其母親Deepa(中間前、後排),及老師梁凱欣。(經濟日報記者攝)

少數族裔人士在港生活,語言障礙嚴重影響生活,「賽馬會友趣學中文」計劃推行近3年,現就讀本地幼稚園K2的尼泊爾裔女童Ruby正是受惠學生之一,兩年間進步神速,由起初不懂用中文與別人溝通,現時已懂得用中文點餐,甚至替不諳中文的母親到街市問價錢;同校少數族裔學生走出社區時亦展現自信,臉上掛上真摯的笑容。

「賽馬會友趣學中文」5年計劃涉及資金2.37億元,本學年已踏入第3個學年,目的為促進非華語幼兒的中文能力發展,幫助順利銜接小學,以至促進將來融入社會,跟本地人溝通。

計劃採用家社校合作模式,安排教師接受專業培訓,採用分層教學法,針對幼兒能力分成3個程度教授,便獲得由香港大學設計3層難度的圖書,分別設老師及家長用書,供學生在家延展學習,另安排社區參觀活動等。

主要受惠幼稚園達20間,葵青區富瑤幼稚園參加計劃近兩個學年後,學生中文程度有顯著改善。目前該校有24名非華語學生,佔全校學生逾6成,大部分是巴基斯坦裔,母語為烏都語。

其中父母分別是尼泊爾及印度人的K2學生Ruby,母語亦是烏都語,現時不但能讀出中文圖書上的字句如「我去看醫生」,即場告訴記者「我鍾意食春卷」等完整字句,外出用膳更能自行點餐,說「我想食咖喱角」,在學校亦喜歡與本地同學交朋友,平日更不時提醒母親要說中文,陪母親買菜時更會甚懂得問幾錢、說出菜芯和蘋果等蔬菜名。

Ruby班上13人,非華語學生佔多達10人,老師梁凱欣坦言去年首年任教該班K1學生時「他們有他們自己溝通」,她不懂如何教他們說中文,感到十分氣餒。

經過港大專家培訓後,梁老師掌握到非華語學生需要較多引導,要多用圖片和重複性教導,以及運用身體語言,例如教「拍皮球」,除了展示圖片,更要用做動作示範。她亦會設計主題遊戲,例如用設計廚房角落,以角色扮演教食物主題生字。

校長江山嬌表示,馬會另派巴基斯坦裔的Aminah擔任多元文化教學助理,每周到校1至2次,充當翻譯,成為與家長溝通的橋樑,本學年更獲正式聘任為助教。

江山嬌指,據以往經驗,非華語學生比較被動,但這班學生表現有自信,喜歡跟別人說話和發問,甚至到社區參觀時都是笑容滿臉,予人感覺很有自信,探訪老人院亦帶了很多歡樂給長者,「給我們很大的鼓勵,很高興見到小朋友這麼喜歡學中文。」